近日,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商務部反壟斷局委托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就器械的定價及業務問題向近3000名企業會員征集信息。
記者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8月26日的一份聲明中看到,協會確認于今年6月收到過商務部市場秩序司致各相關協會、商會的關于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的調查問卷,隨后將此調查問卷發給部分會員企業征求意見。不過該協會強調“此舉不算價格壟斷調查”。雖未調查定論,但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對于外資寡頭瓜分市場份額的情況早已抱怨連連。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最新公布的2012年CT與MR設備市場規模分析結果顯示,西門子醫療在CT和MR設備市場占有率名列第一,而西門子、GE和飛利浦三大外資公司分食了中國高端醫療器械的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
8月26日,記者就此事向國內影像診斷類儀器市占率最高的西門子公司求證,公司以“此事過于敏感”為由未予置評。
投中集團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約1500億元,同時過去十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1.3%。事實上,國家對于毛利水平普遍高于醫藥的醫藥器械行業的調查和處罰,似乎已走到了一個微妙的拐點。
本月1日,知名美資醫療器械公司強生便成為了該行業“中國首例縱向壟斷案”敗訴的企業,被判賠償53萬元。受理該案的上海高院最終審理認為,強生公司在競爭不夠充分的醫用縫線市場具有很強的市場地位,“限制最低轉售價格”行為排擠了有效率的經銷商,不僅排除品牌內價格競爭,還降低了品牌間的價格競爭。
“這一案例的特殊性在于,給了業界一個處理的先例,使得一直未被根除的醫療器械壟斷定價糾葛帶來了轉機。”一位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不過,在二級市場扎堆的本土醫療器械公司也難逃調查后的潛在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僅上市公司的范圍內,就包括有和佳股份、微創醫療、新華醫療、魚躍醫療、尚榮醫療、華潤萬東、宜安科技、航天長峰、達安基因、利得曼、博暉創新、樂普醫療、陽普醫療、九安醫療、戴維醫療、通策醫療、迪安診斷、理邦儀器、寶萊特、凱利泰、冠昊生物、三諾生物等二十余家公司。一旦定價調查證實其操縱價格,股價波動的預期被指尤為明顯。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