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PT既然是一種技術,那就不只是一臺設備。而是利用設備結合痔瘡的生理,病理及臨床表現,科學合理地運用于臨床醫學的治療中,并以安全、有效、患難與共者痛苦小為目標。因此對臨床操作者不但要對設備的物理生物學作用特點了解,同時對痔瘡的病理病因及生理解剖等有深刻認識。
現代醫學對痔瘡的病因及發病機理認識:
從病因講,首先認為人類肛門生理和解剖部位的特殊性為主要因素,其次如感染、便秘、腹瀉、腹腔壓力、疾病、職業、年齡等等。
發病機理較統一地認為:靜脈曲張、血管增生、肛管襯墊下移以及局部細菌感染、肛管狹窄、括約肌功能下降等,在90年代丁義山又提出痔靜脈泵功能下降,劉漢章在同年提出直腸管力失衡等,眾說紛紜。
病理學研究認為:痔組織與正常的痔區組織在顯微鏡,結構上無差異。認為痔組織主要為粘膜或肛管上皮和大量血管、平滑肌纖維和豐富的結締組織。通過尸體解剖發現:血管變化和肌纖維的變化有以下情況:直腸下端和肛管皮膚粘膜下靜脈從發生曲張的一種血管瘤樣改變,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粘膜下肌、括約肌、肌纖維束分離斷裂,引起局部彈性回縮力下降。綜上所述,痔瘡的病因及病理機理主要可分二大因素:血管內因素和血管壁及血管外因素。血管內因素是久而久之血管內壓力增加,血管壁和血管外結締組織及肌纖維彈性回縮力降低,引起局部血管曲張瘀血、局部組織增厚等。
1.痔瘡的治療
按張東銘教授的說法:痔瘡不是病,有了癥狀才是病。這就給痔瘡的治療有了原則:沒有癥狀的痔瘡可以不治療,有癥狀的痔瘡消除了癥狀就等于治療了病,因此消除癥狀、保證功能為痔瘡的治療原則。
另外,肛腸科的醫師,對痔瘡治療中擔心較多的有兩點:術后是否會大出血及是否引起肛門狹窄。應該強調的是任何一種治療方法,如不能正確掌握治療原則和操作技術都可能造成不應該發生的后果。
1.1 內痔治療如何避免術后出血:
痔術后的出血主要指內痔治療后的出血,因此治療內痔時如何避免繼發出血應本著消除癥狀的原則。針對出血和脫出的原因,將突出在腸腔、表面糜爛的出血部分痔組織進行鉗夾治療,注意鉗夾位置不要過高。認為有癥狀的糜爛部位也是治療最安全的部位,因癥狀的產生是由于齒線附近較狹窄部位,糞便磨擦力較大,表面粘膜脫落而致出血。距肛門近易脫出,大約在齒線上2~3cm范圍,此范圍也正是括約肌約束部位,所以排便時出血,排便后肛門收縮壓迫止血。如治療部位過高,在腸腔寬大部位,糞便磨擦力小,表面粘膜完整也是括肌約束不到的范圍。因此一旦有活動性出血,無自然止血因素,出血也不易發現,所以治療部位不宜過高也無必要過高。切忌有些醫師過分牽拉直腸粘膜把完整的粘膜一起鉗夾。
另外,要求將突出在腸腔的痔瘡組織破壞,不要過分向腸壁擠壓緊靠,防止損傷過深,原則是破壞粘膜下的靜脈團。不要有認為不徹底的概念,更不用擔心治不到基底部是否在此處復發的問題。因為破壞后的血管及周圍組織修復后的組織彈性是減弱的,如有血管內壓力增加,血管擴張,也應該在治療部位以上。但前面講到上端腸腔松弛寬大、糞便磨擦力小,粘膜無損傷、距肛門又遠,不會有出血和脫出的癥狀。因此可以認為有癥狀的部位,也是治療最安全的部位。盡管在治療后痔組織脫落過程中排便時有出血,也是正常現象,排便結束肛門收縮達到壓迫止血,這與痔瘡本來的癥狀也無區別。但一天24小時排便不會多于1小時,那么其余23小時組織均在修復過程,所以幾天后排便出血的現象也自然消失。
肛腸科有些書本和一些臨床資料都有記載:痔瘡的剝離結扎手術后可有2~3%的術后大出血的問題。但是詳細分析一下發生出血的原因機制:應首先分析為什么會出血,出血發生在什么階段什么情況,就不難找出原因所在。有很多病歷報導中都反映出血在術后7~9天之間,而患者主訴多在臥床休息時有便意感,起床排便時卻發現為鮮血及大量血塊從腸腔排出。從發生出血時分析,7~9天是結扎組織壞死脫落階段,有便意感和發生大出血,并非在連續活動狀態或增加腹壓時。如果是病人連續活動或增加腹壓時,也不可能有血塊聚集停留有腸腔,這就說明出血為活動性持續出血。也就是在肛門處于收縮狀態下,括約肌收縮并沒有起到約束作用或不在括約肌約束范圍。說明出血部位不在肛管狹窄部,而在高于括約肌約束范圍,證明是手術剝離過高所造成。//分頁//
痔瘡治療有必要剝離過高嗎?如不剝離到所謂基底,就是不徹底根治是否正確?如果一位門脈高壓患者直腸下端均有靜脈曲張,再說人體靜脈相通,痔組織又是以曲張靜脈團為主,剝離至何處為止呢?
再分析痔瘡患者的描述:下蹲排便時鮮血噴射而出,糜爛破損血管出血明顯,而手術后的出血同樣是血管破損引起出血。為什么不在排便時也會出現出血現象。以上均說明治療部位過高和過深引起。
1.2 環狀痔的治療如何避免肛門狹窄:
術后肛門狹窄多發生在環狀混合痔或環狀的結締組織外痔的治療。在肛腸科,為了避免引起狹窄,有的書本強調一次治療不宜超過三個部位,并要求間隔皮橋不窄于0.5cm以上。本人認為造成肛門狹窄不在于治療幾個痔瘡,而在保留皮橋的條數多少,如:治療二個痔瘡基底部較廣泛的結締組織外痔,如設計不合理、治療不當,保留的兩段皮橋即使大于0.5cm也還是容易發生肛門狹窄。但對一個環狀結締組織外痔者,經過合理設計,做5~6個部位,保留5~6段皮橋,不但不會發生狹窄而且創面修復還較前者要快。有些書本中要求環形痔應分期分批的進行治療,但本人認為只要認真設計、掌握治療原則,最好一次性治療,好處是病人承受一次痛苦。而且一次治療保留數條皮橋,但不要過寬,這種可避免遺留了皮橋下的靜脈團及治療后多余組織的水腫,和防止以后在皮橋下靜脈再次形成痔瘡。治療原則為去除多余的皮瓣,保留必要的皮橋,這是防止術后水腫和肛門狹窄最有效的措施。遇到基底寬大的混合痔,可采取內痔縱形鉗夾,外痔部橫著鉗夾,這樣可防止創面過大,愈合時間過長的情況。
HCPT技術操作
該技術近年來已廣泛運用于臨床,但有些使用者沒有做到規范操作,使臨床出現了一些不該有的不良后果。現根據臨床十余年使用中的體會介紹給同行供參考。
要求使用者認真了解該設備的性質、原理、功能及該設備的物理生物學作用特點。這樣才能很好地發揮設備作用,使設備與技術得到滿意結合。決不能過分依靠設備,更不能認為有先進設備就可以不要醫師的臨床知識和主觀能動性。就痔瘡而言,醫師應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設計,力求做到效果滿意、患者痛苦小、病程短的指導原則。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求醫師有較強的無菌意識,盡管肛門部是一個易污染的部位,但在消毒麻醉的過程中應認真嚴格。從消毒到治療的全過程中醫師盡量做到左手持敷料于肛周,右手持器械和操作儀器,如:消毒是右手持血管鉗,夾消毒棉球,麻醉時右手持注射器,治療時右手持電極鉗,做到始終右手不去接觸皮膚,左手輔助右手完成治療動作。切忌操作者手忙腳亂,不分左右手在肛周局部無目的地刺激,這樣會給病人增加緊張心理。一個有經驗的醫師,從詢問病史中就可得到很多與診斷有關的幫助,與檢查有重點的線索依據。在檢查中,目察、手觸、指診、鏡檢,都應該有目的意義,決不能有盲目多余的動作。特別對那些肛裂、肛旁膿腫、炎性外痔的患者,醫師的動作不慎都可能增加病人的疼痛和加重心理負擔。使得有些病人只經過檢查,還未治療已心理十分恐懼,甚至拒絕接受治療。因此力爭做到動作簡潔、輕巧、有效、熟練,不要將手術面造成血跡模糊不清。
1.治療前準備:
詳細詢問病史,根據病情做相應檢查。檢查前要求病人自然排便,進行肛腸科常規檢查,如:指診,肛門鏡檢查。明確診斷,確定治療部位,選擇治療方法,患者均取左側臥位,充分暴露肛門部位,進行局部備皮消毒。
2.麻醉劑的配制:
臨床為了不做皮試,多用布比因或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0.25%
利多卡因:1%
長效麻藥:以上其中一種麻醉劑中加入亞甲蘭,麻醉劑與亞甲蘭3∶1或4∶1均可。
3.麻醉方法:
單純性外痔、血栓性炎性外痔,均可在痔瘡局部基底部浸潤麻醉,無需松馳括約肌。混合痔者,采取左側臥位,12點、6點位浸潤麻醉,麻醉注射時,對初開展者可用左手食指插入肛內,與拇指在肛緣對捏,以體會括約肌的范圍,選擇進針的角度和深度,目的將括約肌松馳便于內痔的治療。長效麻醉劑的注射,用在治療后距創面2~3cm處皮下注射,要求均勻注射在創面一周,皮膚表面看到蘭色。 //分頁//
4.治療技術:
(1)內痔治療時,對單純性內痔早期,以出血為主要癥狀者,可不做松馳麻醉,在肛內鏡配合下直接鉗夾治療,但不能損傷齒線以下組織。否則治療后局部水腫可引起患者疼痛。對于內痔早期的治療時,應注意,由于組織無纖維化,粘膜脆弱易碎,電極鉗鉗夾時不宜用力過重,牽拉過緊,防止在未開機前已把組織切斷或拉斷,引起治療中出血使視野不清。
具體操作:麻醉后暴露內痔,操作者左手持血管鉗,提起內痔組織,右手持電極鉗,鉗夾痔瘡基底部,鉗夾時不宜過緊,手上有阻力感即可開機治療,對于較大痔核,可在不同平面鉗夾直到痔瘡組織夾扁干結,無需切除干結組織讓其自然脫落。治療完成后注射長效麻藥,為防止損傷或損傷后水腫波及至齒線下引起術后疼痛,最好在治療部位齒線以下相應處注射適量長效麻藥。
對已纖維化內痔或多個內痔,多彩麻醉松弛括約肌,充分暴露內痔。治療原則仍為注意不宜過高過深,掌握在突出于腸腔表面粘膜脫落糜爛部位,不宜過分牽拉,臨床有部分患者粘膜松馳嚴重,向下牽拉易將過高粘膜拉出,不能一并鉗夾。防止鉗夾部位過高,也不能過分的將電極鉗向腸壁靠,防止將腸壁肌層鉗夾(目的是破壞粘膜下的靜脈團)。纖維化內痔組織相對較厚,不易拉斷,但表面糜爛,觸之易出血,因此治療纖維化內痔時,左手持血管鉗提起內痔時,應做到看清,鉗準、不要反復,每鉗夾一次部位可能引起出血,影響視野。
(2)外痔治療
外痔可有幾種情況:單純性結編寫組織外痔、血栓性外痔、血栓必炎性外痔及混合痔的外痔部分、環狀痔等。在治療時醫師應根據不同形式的痔瘡和不同的肛周皮膚情況,進行合理設計選擇治療方法。
單純性結締組織外痔,治療較簡單,特別是痔瘡基底部范圍較小者,可以在痔瘡基底部直接注射長效麻藥后,鉗夾并切除遠端部分。如基底部較廣泛的,可進行局部皮膚切開,并鈍性分離后鉗夾,過分廣泛者可橫著鉗夾,然后在創面周圍浸潤注射長效麻醉。
炎性外痔,多為血栓性炎性外痔,局麻下切開去除血栓,并將多余的皮膚切除,這樣防止再次形成血栓,也無需先抗炎治療,因多為血栓形成后血管內壓力增加,引起循環障礙,滲出水腫,并非細菌性炎癥,抗炎治療并不會縮短病程。
(3)混合痔的治療:在松弛麻醉后,先進行內痔治療后進行外痔治療,內痔均采縱形鉗夾,鉗夾時與單純內痔治療同樣。外痔治療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治療方法。如多個混合痔者,應注意保留皮橋,遇到基底部廣泛者,外痔部分橫著鉗夾。防止創面過大,愈合過長。
5、術后注意及要求患者的配合:
要達到療效好、痛苦小、病程短,除治療技術處,患者的術后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醫師該向患者詳細介紹該治療方法,在治療后有哪些不適和需要病人配合的事項。如:
(1)治療后第二天肛周有不同程度的水腫,便意感、下墜感,希望病人不要誤認為要排便,反復去蹲廁所,其實并無糞便排出,盡量避免下蹲動作。
(2)有要求病人坐浴,只要求清洗肛門局,因熱水坐浴易加重水腫,因坐浴水溫高于人體溫度,肛門處于人體最低部位,腹壓增加,局部又有創傷,血管內壓力增加,通透性增大,滲出增加水腫必然加重。
(3)保持大便通暢軟化,多食粗纖維食物,不要吃辣椒白酒。
(4)接受治療后當天小便帶微蘭色,這是麻醉藥的本身顏色,不必緊張。3~5天痔脫落創面未愈,大便時衛生紙或大便表面可有少許血跡,少數者有滴幾點血均為正常。創面愈合因痔瘡的大小不同,所需時間長短也不同,一般需2~3周。